乳漏,中医病名。是以疮口脓水淋漓,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乳房部的漏管。本病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。常发生于乳房和乳晕两个部位,以前者多见,预后较好;后者常见于未婚妇女,病程较长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。西医病名则称为乳房瘘管和窦道。本病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,一般预后良好,但也有反复发作,难以痊愈。

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乳漏的:简介、古籍摘选、名词解释、术语在线、百科解读、参考文献等介绍

别名

是否传染病

就诊科室

外科

显状部位

乳房部

多发人群

 20—40岁妇女

治法

清热解毒

主要病因

毒邪未尽、气血两虚

相关西医疾病

乳房瘘管、窦道

简介

  • 英文名称:Mammary Fistula

  • 学科来源:中医药学—临床分科—外科

古籍摘选

  • 久之一年半载,破而脓水淋漓,日久不愈,名曰乳漏。(《外科启玄》)

名词解释

  • 以乳房或乳晕部瘘管,时流脓水或乳汁,久不收口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。

术语在线

  •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——术语在线

百科解读

  • 乳房部或乳晕部的脓肿发生溃破后,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,有脓水流出者,称为乳漏。

临床表现

  • 乳房部或乳晕部有脓肿,脓肿溃破后,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。临床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不尽,或夹杂有豆腐渣样或乳汁样分泌物,经久不愈。

现代医学范畴

  •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部窦道或乳管瘘,往往继发于乳房或乳晕部的急慢性炎症。

病因病机

  • 乳房部乳漏:多因乳痈、乳发失治,脓出不畅;或切开不当,损伤乳络,脓液从疮口溢出,以致长期流脓而形成溢乳;或因乳痨溃后,身体虚弱,日久不愈所致;或因粉刺性乳痈反复发作,局部溃破不愈而成。

  • 乳晕部乳漏:多因乳头内缩凹陷,感染毒邪;或脂瘤染毒溃脓,疮口久不愈合而成。

施治

  •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要了解漏管的走向及分支情况,疏通引流以外治为主,内治起辅助作用。

乳漏与乳痨

  • 乳漏继发于多种乳房疾病脓肿溃破后,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;乳痨是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,日久破溃,形成溃疡,脓出稀薄,常伴有阴虚内热之证。

预防调护

  • 保持心情舒畅,情绪稳定。

  • 饮食有节,注意增加营养食物的摄入,有助于增强体质,少食辛辣刺激油腻发物。

名词沿革

  • 本病记载最早见于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:“此谓因发痈疮,而脓汁未尽,其疮暴瘥,则恶汁内食,后更发,则成瘘者也。”“乳漏”病名首见于《外科启玄》:“久之一年半载,破而脓水淋漓,日久不愈,名曰乳漏。”《外科真诠》记载有:“乳漏,乳房烂孔,时流清水,久而不愈,甚则乳汁从孔流出。”

参考文献

  • 世界卫生组织(西太平洋地区).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,译.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。北京: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,2009.

  • 陈红风。中医外科学.10版。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