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伯陶故居位于中堂镇凤冲村,建于道光年间,是清代探花陈伯陶的故居,祠内保留着大量清代的牌匾,古韵犹存

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陈伯陶故居的:陈 伯 陶 简 介、其他信息等介绍

地理位置

中堂镇凤冲村

建于

道光年间

陈 伯 陶 简 介

陈伯陶(1855--1930年)字象华,一字子砺,凤涌乡人。父铭珪,咸丰二年(1852年)副贡,住在莞城榜眼坊十九巷,咸丰五年1855年)三月十七日,陈伯陶在莞城家中出生。(五岁,开始跟附老师读书。六岁广东著名学者陈澧主讲东莞石龙溪书院,陈澧是陈铭珪的好友陈伯陶就拜陈澧为师。以后,陈澧主讲广州学海堂,陈伯陶曾往就读,他的经学词章,受陈澧的影响颇大。十岁,通晓五经。一日,陈父的朋友珊美的方文炳(字荣君,一字瑚洲,东莞报功君子之一)与方应锡(字竹铭)来访,夜饮,见

陈伯陶夜读,文炳出上联"半夜读书灯火细"叫陈伯陶对下联,陈伯陶应声说:"三更饮酒月轮高"。方文炳对方应锡说:"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女婿"。方应锡就与陈铭珪定为姻亲,陈铭珪又将幼女许配方文炳的儿子方维基。后来陈伯陶的妻子方氏就是方应锡的次女。不久,陈铭珪带陈伯陶到罗浮山酥醪别院读书。陈伯陶20岁那年又在莞城道家山(今莞城工人文化宫)读书。光绪元年(1875年)陈伯陶考取秀才,当时他21岁。光绪五年(1879年)乡试,又考取了第一名(即解元)。这时陈澧主讲广州菊坡精舍,以对联赠给他说:"文章高似罗浮顶,科第连登会状元:陈澧当时已70岁了。乡试以后,陈伯陶上京准备会试。光绪七年(1881年)十一月,他的祖母刘氏和父亲隔15天相继去世,陈伯陶回莞城奔丧。此后数年,陈伯陶把教书所得的薪金供养母亲和弟妹,直至弟妹婚嫁完毕,复出应试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考取进士,殿试初时把他放在第一名(即状元),因试卷中把"宣抚司"误写成"宣慰司",被压在第十名之外。翁同和力争,认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读书人,改为第三名(即探花)先后被委任翰林院编修、文渊阁校理、武英殿协修,后历官国史馆协修总纂。

陈伯陶故居

甲午战争爆发,这时李鸿章听说英国协助日本,就派陈伯陶到新加波侦察虚实,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到达新加波不久,得知日本攻陷大连、旅顺、威海,北洋舰队全军覆没,陈伯陶就返回中国。因患病在家中医治。次年五月回北京,任云南贵州副考官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0年)春,陈伯陶从云贵回北京,这时工部主事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,以同乡关系,邀请陈伯陶入会,他避而不见。

八国联军攻陷天津,陈伯陶携眷南回。光二十七年(1901年)二月,陈伯陶得知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奔西安,就从东莞起程赴陕西。中日和议达成后,随同帝后返北京。三十一年(1905年)为南书房行走,三十三年(1906年)四月,出任江宁提学使,六月,被派往日本考察教育,十月回国,在南京推广实业高等学堂,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,创立暨南南学堂,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。宣统元年(1910年)三月回到北京,这时摄政王执政,既贪且聩,天下汹汹,革命火种,势在燎原,陈伯陶知道清廷大势已去,五月弃官返回莞城。

其他信息

辛亥革命(1911年)九月,革命军攻破广州,东莞相继克复,革命军包围十九巷陈氏住所,陈伯陶设法逃到九龙,居住在红磡。1913年2月,母氏去世,迁居九龙官富场,把寓所称作"瓜庐"。终生从事著述工作。

1913年,内阁总理熊希龄,广东督军龙济光,省长张鸣岐先后致电致函请陈伯陶复出,被陈伯陶拒绝。1922年10月,溥仪结婚,陈伯陶捐一万银元亲到北京祝贺。1930年8月20日在九龙寓所病逝。

陈伯陶著作很多,有:《孝经说》三卷。《胜朝粤东遗民录》四卷,《宋东莞遗民录》二卷、《明季东莞五忠传》二卷、《袁督师遗稿》三卷、附《东江考》四卷、《西部考》二卷、《增补罗浮山志》五卷、《东莞县志》九十八卷、附《沙田志》四卷、《瓜庐文剩》四卷、外编一卷、《瓜庐诗剩》四卷和《宋台秋唱》一卷等。其中以《胜朝粤东遗民录》和《东莞县志》最有价值。